由于高中二年级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常识一定有肯定的欠缺,这就需要自己要拟定肯定的计划,更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成一直我们的。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必学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材》,帮你金榜题名!
高中二年级必学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材(一)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考虑。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领会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叱嗟风云,没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大家强烈地感觉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大家一块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魔力。
2、《咏怀古迹》介绍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夔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我们的境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驾崩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最强。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解、感知诗歌)
考虑: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汇。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4、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可以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我们的思乡之情。
5、赏析诗歌
㈠再读诗歌,鉴赏情感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刚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哪种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由于诗人第一想到,一个年轻人女子离得远远的爸爸妈妈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我们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觉得,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成长英雄的地适才适合,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你赞同这种怎么看吗?
明确:不认可。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如此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觉得: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成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仅仅是一个眉清目秀、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备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人。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非常不幸,但她的不幸到底是如何导致的?那样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解,可让学生讲,以练习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等于汉皇后),还有哪些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可以用现代的见地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围少数民族是耻于相同种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将来,很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期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便她侍奉的匈奴王去世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后身死异国。大家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风俗使其没办法同意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导致的吗?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如此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导致的吗?收罗那样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仿佛恍然大悟:怪不能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一直从匈奴传来的销魂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能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大家的耳边是不是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刚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㈡三读诗歌,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怎么样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觉得,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爸爸妈妈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如此一个美女,居然沦落到这样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块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可以吞食所有、消化所有,但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何?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大家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㈢四读诗歌,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否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我们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6、比较鉴赏
同样是咏叹王昭君,杜甫写了《咏怀古迹》,李白则写了《王昭君》,比较阅读,说说两诗在风格上有什么样的不同。
王昭君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
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漂亮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黄金送人,导致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
明确: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各有特点,基本上能体现两人不一样的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两人都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了同情,但杜诗不仅停留在同情惋惜这一步,还进一步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诗刚开始,就似有千钧之力,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之势,以致古人说:“昔人评‘群山万壑’句,颇似成长英雄,不似成长美人。”李诗第二联是“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而杜诗则更沉郁,“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生前寥落,死后孤寂,写得何等入骨。后两联,两诗都写出了凄婉的环境,而杜诗中由于用了“空归”、“月夜魂”、“千载”、“分明”等词汇,就更看上去凄凉。
7、课时小结
从大家学习的几首律诗看,杜甫擅长吸收前代实践成就,不断积累艺术经验,在五七律上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因而他的律诗格律为完备,结体谨严,对仗工整,声调和谐,语言精练,感情饱满,很多诗歌成为千古绝唱。
8、作业布置
⑴背熟《咏怀古迹(其三)》
⑵预习“革新求变的中唐诗”
高中二年级必学三语文咏怀古迹教材(二)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领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考虑。
赏析诗歌,领会感情。
理解含义,把握主旨。
点拨-研讨式。尽量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1课时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了解“国色天香,国色天香”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了解都是在说哪个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需要说她们都是非常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伙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如此吗?大家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如此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如此吗?今天,让大家走进让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不是也是如此的……
2、《咏怀古迹》介绍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我们的心怀(漂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3、整体感知
1。朗读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势和弊端。
教师范读。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结合注解、感知诗歌。考虑: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汇。。
4、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不是刚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哪种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如此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3。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觉得,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成长英雄的地适才适合,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你赞同这种怎么看吗?
不认可。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由于有了这样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如此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觉得: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成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仅仅是一个眉清目秀、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备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人。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另外,从昭君墓碑上的字也可见她的形象:
一身归朔漠,
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
几与卫霍同。
4。颔联对仗非常工整,如何对仗的?有什么成效?(你能说说这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源于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好像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块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可以吞食所有、消化所有,但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何?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每天,向大家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5。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等于汉皇后),还有哪些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可以用现代的见地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围少数民族是耻于相同种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将来,很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期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便她侍奉的匈奴王去世了,她还要根据当地的风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后身死异国。大家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风俗使其没办法同意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板书:民族偏见
思乡------怨恨
胡俗
6。昭君的确非常不幸,但她的不幸到底是如何导致的?那样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解,可让学生讲,以练习其表达能力。)
7。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导致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如此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导致的吗?收罗那样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愿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
清。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由此可知当时皇帝的昏庸糊涂,昭君一样的宫女的不幸。
8。“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怎么样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觉得,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爸爸妈妈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如此一个美女,居然沦落到这样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正由于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由于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9。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导致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仿佛恍然大悟:怪不能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一直从匈奴传来的销魂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能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大家的耳边是不是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刚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板书:首联引出歌咏对象入题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铺垫
颈联揭示昭君悲剧根源铺垫
尾联点明昭君之怨高潮
5、朗读、背诵(领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6、总结含义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否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1、介绍写作背景(为下文总结含义做筹备。略)
2、讨论、总结。
联系写作背景就是否了解,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可以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我们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我们的深沉怨恨。
板书昭君----画图省识----汉元帝诗人----漂泊西南----唐皇帝
----身死异国--------有志难展----
借古伤今
7、拓展
到此咱们对昭君和诗人杜甫应该有了更深入的认知,那样下面请同学们来讲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诗的大意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成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诗中重点词汇理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成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块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漂亮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能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应上"向黄昏"。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6、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立刻弹琵琶以娱之。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这样。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曲中论:曲中的怨诉。